真真老老带您走进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
时间:2016-02-02 07:58:58
导读:

全国首家的粽子文化博物馆

这座由“真真老老”全资兴建的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古色古香的月河历史街区,在白墙黑瓦的古宅蜂拥下,踏上青石板路,在高悬的红灯笼下,便能看到这座一面对街,一面对河而建的博物馆。

该馆于2009年5月18日正式开放,博物馆总面积达1050㎡,陈列各展品近300件,是全国首家以粽子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,博物馆在嘉兴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,旨在宣传与推广嘉兴粽子文化、历史和品牌的变迁。

走进博物馆,可以看到共设有八大展区,在进门刻有前言的木匾上,有着那么一句话,“借此方寸之地,向您叙述嘉兴粽子名扬天下的佳誉和那粽子传人的故事。”而关于嘉兴粽子前世此生的历史画卷,也就随着馆内一幅幅珍稀贵重的照片,一个个还原度颇高的生产模型在咱们面前渐渐展开。

展厅先从粽子诞生的历史娓娓道来,从屈原的故事,再到伍子胥的传说,从粽子在各朝各代的历史演变,再到全国各个地区的粽子类型,以及特色的包法,无一不图文并茂地向咱们叙述了粽子文化的积厚流光。

看完展厅,当然不可忘了博物馆内的另一大特色:品粽区,其临河而建,装饰古朴,还原了昔日里“粽子堂吃”的风采,使参观者能够感觉到粽子文化的独特魅力,还可能尝到地道的嘉兴粽子。

说到嘉兴粽子,就不能够不提它背后,那一位位充满智慧、精耕细作的嘉兴人,他们在传扬吴越文化之外,食不厌精,将作为“嘉禾细点”的典范代表——嘉兴粽子,以字斟句酌的灵魂推许到了极致。

嘉兴真正的粽子传人

嘉兴粽子的摇篮是在张家弄,在20世纪30年代,嘉兴人冯昌年、朱庆堂、兰溪人张锦泉,分别在嘉兴老城张家弄设立了三家粽子店,这三家店分别以“真真老老合记”、“庆记”、“荣记”命名。三家店自开张以来,虽竞争猛烈,却都生意爆火,口味难分昆季,一时名扬远近,成为那时嘉兴这座江南古城的一道独特风景。

之后,随着新中国建立,公私合营,三家粽子店归并成为了一家,纳入那时的嘉兴餐饮服务公司,由冯昌年之子冯月明主管。光阴如梭,已不再是往日鼎足之势的岁月,几位老一辈的传人也随着年事的升高,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线。当改革开放的东风吹到这座江南水乡之时,冯月明带着家传秘方以及长年累月的经验,决心重振祖业。

1999年,冯月明在城南路上建立合记食物有限公司,生产“真真老老”牌粽子。第一年粽子生产产量达到100万只。而归类于“真真老老”的涅槃更生则开开始于2003年,随着城南路厂房拆迁,冯月明引进了具备先进管理宗旨的新股东新传人邵开国,新、老二代嘉兴粽子传人“双剑归并”,把“真真老老”作为一个发展平台,将现代管理宗旨和新技术引入传统的家属企业,打破了粽子家属经营的传统方式,让这个老字号迎来了新发展,在今后,产品每一年都有创新,在中国食品工业 协会的有关评选中也屡次荣获金奖。

在粽子文化博物馆的品粽区,作者见到了当前嘉兴粽子的第二代传人,现年67岁的冯月明,如今的他,是中国粽子文化节评审委员会国家级评委、中国食品工业 协会粽子行业委员会科技专家组成员,也是嘉兴端午习俗非遗传扬人,更加是这座写满冯家历史的粽子文化博物馆的馆长。而这位粽子传人,仍旧会在某个清晨来到博物馆,追忆那些往日的旧光阴,再亲手拌料,放馅,包上那么百来只粽子,等候懂得它的吃饭的客人来细细品尝。

“端午节之际可以来这里吃到我亲身拌料的‘传人粽’,全嘉兴也就这样一个地方了。”冯月明笑着说,“粽子的口味还是会有一点不同,那是因为放进去的心血有多少,如今公司的事不需要我费心,有时候就想好好包几只粽子,这是咱们这一家子这辈子都在为之努力的事。”

在这间临河的品粽区里,几张四方桌与长条椅整洁地排放着,在还原度颇高的煮粽子的灶台里,缕缕热气发散出粽子独有的清香,环视这品粽区的四面,从部署到器皿,无一不彰显出设计者们的良苦专心。在博物馆的行程结束,可以来到这里稍作休息,要上一个大肉粽,一碗粉丝汤,也许还可能点上几份小食,在一个妖冶的下午,凭栏远眺,从那些河上的枕水人家、红色的灯笼和摇晃的船中,看到一位粽子传人对传统的吊唁,和想要让公众们了解的历史,就会依稀感觉回到了以前那个纯粹的年代

如今,这座承担着很多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,时常还会迎来送往着一批批来此学习包粽子的青少年们,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知作者,待到端午,这里更将热闹非凡,到时会组织好多活动供旅客与市民参加,更可以在“百棕宴”上吃到地道的“传人粽”,感兴趣的市民不妨前来一探讨竟。